医院智慧服务体系

Smart System

泛喜健康以智能AI导诊、诊前信息采集、门诊&检查预约、便捷支付、全程信息查询推送、自助服务、智慧医院、互联网医院、人脸统一认证等服务为起点,逐步实现院内院外信息共享化、线上线上服务一体化,实现医疗服务信息全域智能互联,建立医院智慧服务体系。

  • 互联网医院

    诊前+诊后

  • 智慧医院

    诊前+诊中+诊后

  • 统一支付对账服务

    全程服务

  • 门诊预约服务平台

    诊前服务

screen
screen
screen
screen
screen
screen
screen
screen
  • 医技检查预约平台

    诊中服务

  • 自助服务平台

    诊中服务

  • 统一消息服务平台

    全程服务

  • 人脸统一身份认证平台

    全程服务

行业资讯
Industry Information
互联网医疗行业发展之路亟须画下“白实线”

患者先勾选药物,再“编写”症状,就能顺利网购药品;未成年人可轻松买到麻醉类药品;消化内科医生能随心所欲开出皮肤类疾病处方……互联网医疗领域充斥着种种乱象。后疫情时代,如何打造规范、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互联网医疗新业态?在“2021中国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大会暨互联网医院高质量规范发展论坛”上,与会专家对此展开了讨论。

“看不清、戳不到、扣不着、听不见。”在中日友好医院院长周军看来,隔着屏幕和物理距离,医生直接对患者进行身体检查受到限制,这是互联网医院的“硬伤”。互联网医院未来将如何发展?中日友好医院院副院长崔勇认为,可优先探索适合图像特征诊断的学科,如皮肤科、影像科、病理科等,打造专科互联网医院的细分模式。此外,建设脱离各医院信息系统的“超级平台”,构建药物配备与供给的“双通道模式”等,也是未来互联网医院发展的可循路径。

崔勇将互联网医院形象地比喻成一辆正在飞速奔驰的汽车——医保、支付和运营是这辆车的引擎,工作平台是平坦的公路,监管机制就是公路上不可触碰的白实线。“需求引导、政府监管、医院主体、平台支撑,构成了互联网医院良性运行的完整体系。”崔勇说。

“白实线”怎么画?

目前,国内绝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建立起互联网医疗服务监管平台。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处副处长陆珊介绍,对互联网医院的监管主要包括准入资质、诊疗数据、线上处方、费用、服务评价、投诉、负面积分等方面,贯穿于患者线上问诊前、中、后等环节。屏幕那头的医生是否有资质出诊、所开处方是否合理、服务是否令人满意等情况理应都在监管平台的掌控中,但实践起来却遇到了不少问题。

陆珊表示,目前监管往往建立在互联网医疗平台上传真实数据的基础上,如果医疗平台有意违规造假,就会加剧监管难度。另外,监管还面临跨部门、跨地区、法规尚不健全等诸多挑战。

医管、药监、医保等部门如何互联互通?外地医师在本地注册,谁来管?平台上传的海量数据,怎么“看”?大量处方的合理性怎么高效判断?如果医生或医疗机构违规,怎么罚?……

陆珊将这些问题抛给了与会者,也抛给了整个行业。

◎实习记者 于紫月

(责任编辑:杨秀峰)

本文来源:科技日报


全国各省市互联网医疗行业“十四五”发展思路汇总分析(图)

中商情报网讯:互联网医疗是传统医疗产业与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应用的紧密集合,实现个体健康全过程的覆盖,形成咨询、诊疗、康复、保健、预防等全流程的深度融合,使互联网在医疗产业全链条、全主体结合,成为一种新型业态的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在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与诸多政策的支持下,互联网医疗行业快速成长,互联网医疗的服务内涵不断扩容,业务范围持续扩大,医疗资源链条逐步打通,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互联网医疗产业链。

国家政策利好支持

《药品管理法》于1985年开始实施,并于2001年进行第一次修订、2013年进行第一次修正、2015年进行第二次修正、2019年进行第二次修订,对药品的生产、流通及质量监督管理等各环节工作进行规定。此外,我国根据《药品管理法》还相继制定了涉及药品研发、生产、注册、流通、价格管理等各个环节的法律法规。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市场规模不断增长

中国互联网医疗市场由2015年的498亿元增至2018年的986元,复合年增长率为25.57%。随着中国互联网医疗行业的不断发展,预计2021年市场规模将扩至2831亿元。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企业纷纷布局互联网医疗

根据建设主体不同,互联网医院可以分为医院主导和企业主导两种模式,布局互联网医院的企业类型包括制药企业、互联网医疗平台、科技企业等。目前,以医院为建设主体的互联网医院相对较少,将迎来利好发展的阶段。据统计,在现有的互联网医院中,以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为建设主体的互联网医院占比最大,接近50%,代表性的企业包括微医、平安好医生、春雨医生、阿里健康等。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2020年中国互联网医院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

全国各省市十四五规划中互联网医疗产业相关发展建议

在中国十四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到,加快居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开展智慧医疗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示范,支持城市医院与县医院开展对口帮扶、巡回医疗和远程医疗。

全国各地积极促进互联网医疗行业发展,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了全国各省市“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有关互联网医疗行业发展相关内容,以供参考: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十四五时期中国互联网医疗产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情报、产业研究报告、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十四五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服务。


行业分析丨谈谈我对医疗+互联网的认识

编辑导读:“互联网+医疗”这个概念已经提及了很多年,在此次疫情后,互联网医疗实现了规模化增长。本文将从互联网+医疗的现状、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历程、医疗行业案例分析与个人总结四个部分,对医疗互联网展开分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互联网医疗正在慢慢地不断丰富,在刚性需求增多和新冠疫情的爆发刺激下,互联网医疗实现了规模化增长。据不完全统计,2026年我国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将达2000亿元,2020—2026年CAGR预计为14.23%。互联网医疗正处于一种小步快跑的阶段。

笔者之前在做校园项目的时候接触过一些慢性病人,也做过一些医疗信息化的概念性设计,本着好奇的心态,笔者对医疗行业与互联网的结合展开了探索并梳理了自己的一些总结,在此分享给大家。

本文将从互联网+医疗的现状、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历程、医疗行业案例分析与个人总结四个部分进行介绍我对医疗信息化产业与互联网+医疗的薄见。

一、互联网+医疗的现状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各个行业开始逐渐与信息化相结合,互联网医疗作为一种新型医疗健康服务业态,为医院的各科室从业人员、管理人员、信息流通等带来了便利,也在不断提升医患就诊的便捷性、安全性。

目前从医院内部使用系统的角度来说,医院数字化系统主要包含(医院信息系统HIS、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S、医学影像存档于通讯系统PACS、放射信息系统RIS、电子病历EMRS等)。目前HIS系统已成为医疗行业业务驱动、流程整合与服务能力提升的核心引擎,其核心功能为以病人医疗信息记录为中心,保障医院人事、财务、住院、门诊、挂号、医技、收费、分诊、药品管理等正常运转的线上管理平台,提高医院的工作与信息流转效率。其除了作为医院内部与其他数字化信息管理平台联动的重要系统以外,与外界的交互也越来越频繁,主要涉及社保、医保、甚至银行系统与政务系统的业务与数据交互。

从医患就诊使用角度来说,笔者认为互联网医疗可以从两类用户群体的使用来划分,按普通民众使用群体划分,互联网医疗产品主要有医药电商、家用医疗设备互联网+、在线问诊挂号、健康体检这四大块业务。按医生使用群体划分,互联网医疗主要产品有在医用医疗设备、医疗耗材、医疗AI、医疗问诊、医疗知识交换五大块业务。

纵观整个行业,互联网+医疗在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层面上都在大幅度至今拥有良好的发展环境,未来此领域的发展道路十分宽阔。

在政治层面上,国家正在大力重视医疗行业与信息化的结合,卫生部将信息化纳入了卫生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国务院也针对卫生医疗体系不断提出改进建议和纲要。为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能力,规范电子病历临床使用和管理,促进医院内部各个系统的互联互通,医联体之间数据的互联互通。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起草了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分级评价标准,这个评分将直接影响到医院的评级。

在经济层面上,中新网1月18日电 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消息,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比上年名义增长4.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1%。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834元,增长(以下如无特别说明,均为同比名义增速)3.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31元,增长6.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8%。

在社会层面上,2020年在疫情背景下,健康医疗行业以其独特的互联网优势在抗击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健康产业发展态势向好,居民逐步提高对健康的关注度。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大健康产业整体营收规模达到7.4万亿元,增幅为7.2%。互联网医疗服务行业在2020年迎来重大普及发展的历史机遇期,互联网医疗经济持续布局。

从技术面上看,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有效推动移动医疗行业的发展。2020年,互联网医疗受新冠疫情影响发展继续加快,5G和人工智能技术逐步落地应用也助推行业规模增长。5G和人工智能技术依旧是互联网医疗发展中的根本性的需求,在医疗方面,5G实现医疗终端设备的互联,而人工智能在控制和管理以及诊断智能化等多方面不断升级,持续推动互联网医疗产业升级。而医疗硬件设备的提升与专业数字化医疗网络的搭建同样为互联网医疗提供更长远的技术支持。

二、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历程

从医疗信息化发展的历史中可以看出,2000年开始,HIT企业开始建立,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HIS系统亮相中国,之后为了满足更加多样化的临床需求,与HIS系统相关却又独立于HIS系统的以医生为重的临床信息系统(LIS、PACS)开始增长。随着健康信息化内涵和外延的不断拓展,国务院以及国家卫健委对于医疗信息化的不断增强重视,HIS系统已成为医疗行业业务驱动、流程集成、服务能力提升的核心引擎系统。医院正在逐步全面进行以EMR为核心,与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互联,实现院内院外信息共享。

目前医疗+互联网主要的方向还是基于四个方向:

1)人口健康信息化全覆盖

全面实现一卡通

三大数据库(电子x健康档案、EMR、全员人口个案数据)的圈人口覆盖

2)信息互联互通

四级人口健康信息的的互联互通

六项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

医院内部信息互联互通

保证数据互联互通进行时的安全性

3)推广互联网医疗分级诊疗(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

4)加快实现远程诊疗

建立医患对互联疗医疗平台的信赖和使用习惯

确保信息安全、信息标准

通过查阅更多资料,笔者总结了而目前医疗信息化存在的一些问题:

1)信息孤岛问题

一部分科室逐渐建立了自己的系统,但这些系统在建立的时候却没有考虑到医院系统的集成,或者不具备集成条件,他们在建设HIS、PACS、LIS、RIS、CIS过程中没有遵循统一的标准

患者的信息在各个系统中有不同的标识

医院各应用之间通信困难

现有电子病历系统多数只是还停留在病历资料的一种录入工具,在智能提示、病历质量自动监控方面及与其它系统HIS、LIS、PACS无缝集成方面做的不太到位

2)缺乏医院信息系统专业人才梯队

同时懂得医疗行业管理与计算机技术的人才十分稀少。

三、医疗行业案例分析

患者-医生-医疗机构是医疗行业的三大用户角色。

自古有患才有医,患者是医疗行业的用户核心,所以在医疗系统中,EMRS系统是建设医疗信息数字化的核心交互介质。患者作为医疗体系中供需关系的起点,提升患者的寻医、就医、医后体验是未来数字化医院的发展趋势。

上文提到,随着医疗行业对互联网医疗分级诊疗及远程诊疗的推广,各大面向患者的互联网产品也开始百花齐放。在此笔者分析了一下典型的几款面向C端患者的互联网医疗产品。

1. 春雨医生、丁香医生(医患平台)

春雨医生原名春雨掌上医生,由原网易新闻客户端负责人张锐在2011年7月创立成立于2011年7月,从2016年起,春雨医生开始从线上走到线下,尝试构建全国性的互联网+医院服务网络,希望将互联网理念中以用户为中心的思路真正移植到患者线下就诊流程,真正改善患者整体体验。

丁香医生原名家庭用药,于2013年6月上线,是医学网站丁香园团队研发。

平台拥有50000+三甲医院及以上专业医生团队,7×24小时在线。

为大众提供专业可信赖的多元化健康场景解决方案,致力于做健康生活方式向导。

作为同样都能远程诊疗的互联网医疗平台,丁香医生将重点核心功能放在健康百科,原因在于丁香医生由丁香园团队研发的医学平台,致力于为用户提供可信赖的医疗健康服务和医疗科普平台。而春雨医生更着重强调各种各样的家庭医生,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找得到、快速找到值得信赖医生的诊疗平台。无论他们作为医患平台的侧重点是什么,最重要的事情还是要让患者对医生产生信赖,多个专业的信任背书,既能解决信任问题,也能实现医生实名推荐,为其带来一波口碑推广。

2. Patients like me(患患平台)

Patients like me是一款病患者社区平台,至今有将近16年的历史,这款产品可以将自己的原始信息进行输入,然后获得准确的、可靠的关于自己的检测报告,同时在这个平台社区里,病人可以分享自己的症状、治疗过程和经验,并且可以以其他的相似患者的治疗情况作为参考,做出自己的判断。

在这类平台的患者之间更加信任和自己同样的患者,对待医疗护理更多的是寻求答案而不是被动等待。

3. 平安健康、京东健康(药患平台)

平安健康原名平安好医生,2015年4月21日,中国平安上线“平安好医生”,其最初的产品定位为以医生资源为核心提供各类诊疗、健康管理服务,后来随着其业务的不断扩大以及在香港的上市,逐渐成为了诊疗、电商、保险三大业务全方面的平台。

2013年初,京东首次开展保健品零售业务,2016年京东大药房上线,京东踏足医药电商行业,3年之后,京东健康正式成立。结合京东独特药品供应链优势,在业界首创了线上“医+药”闭环,2019年1月,“京东互联网医院宿迁分院”上线,完成了首笔线上购药医保支付。

相比京东健康,平安健康的业务更加全面,京东健康的产品定位更加清晰。这类患药平台他们依然拥有互联网医疗的核心功能问诊功能,但他们更强调问诊过后的电商环节,买什么药,价格是多少,药品可信赖程度,都是用户考量的维度。这类平台也挖掘到了其中蕴含的巨大商机,正在逐步向这个方向走向全面化。

四、个人总结

综上,笔者认为互联网+医疗的未来可期,值得翘首以盼,

其优点主要体现在:

政府在全国范围内扶持互联网+的医疗模式,让其能够更加大力快速地发展。

已有的互联网+的医疗模式有效降低了医疗成本,准确的定位出患者的差异化医疗需求,并且加强了医生的流动性,线上诊疗的方式,让医生可以在医院工作的结束时段进行医疗展业,甚至可以树立个人的影响力,让自身的医资受到更多人的关注,非常利好个人医师的执业发展;相对应的对于庸医的评判在互联网评级、患者监督曝光 的影响下,医资、医品、医德等的透明度进一步扩大,有利于提升整体医疗水平。

医疗信息数字化作为建设数字化医院的根本,同样叶也在为建设互联网+医院提供成长土壤。医疗信息的数字化,在保证患者隐私数据安全的情况下,建立了病-患的病历信息互通,开放了部分信息披露权限给医生以及地方时在线医疗机构。

缺点体现在:

医疗数据共享机制匮乏,在线服务与数据应用发展受限。当前,医疗数据繁多,各类互联网医疗平台衔接不畅,线上线下、跨平台诊疗结果分布分散,使得各地以患者个体为中心的数据汇集与共享难以实现,互联网医疗一体化服务体验不佳。

优质医疗资源吸纳力不足,线上诊疗服务能力欠佳。目前,对于三甲医院、主任医师等优质医疗资源的吸纳能力不足,线上医师的诊疗水平、全天候就诊能力普遍偏低,用户对于线上诊疗结果和处方信任度不足。疫情期间,人们迫于出行限制,线上就诊需求激增,而疫情后,如不解决优质资源供给这一痛点,远程医疗平台的使用率将大幅回落。

兼备医疗管理和开发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紧缺。

在互联网+医疗的快速发展时代,我们需要不断以患者为中心,建立实现部门数据互通的电子病历系统,提高信息收集的效率,保障归档与交流的安全性。深入医院业务场景,观察分析业务产生的方式,以及需求诞生的前提,科学的分析需求的价值,辨别需求的真伪,提炼真需求,并遵循国家监管制度要求,提出建设性、前瞻性解决方案。建设多院互通的一卡通可以作为产品机会,打通行业院与院的信息壁垒。分级诊疗、远程诊疗等线上就诊模式应不断深化其安全信、可靠信。

同时,针对医者,重视医疗信息化人才培养,扩大开设医疗信息学相关专业的设置,培养出一定规模的复合型医学信息人才。即医院信息系统的设计者、管理者,必须要在精通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的同时,也要熟悉医院管理业务的规律,两者缺一不可。但是院与院的信息互通需要牵扯的利益相关人非常之多,作为产品,我们需要为企业做出战略方向意见的同时考虑以上因素,精准的评估机会成本,否则,利益干系人将对产品发展形成致命威胁。

综上,不论是区域医疗还是全系的医疗数字化,以患者为中心的建设思想依然是数字化医疗的核心,医疗数据的中心化和焦点化将是未来的趋势。

以上是我对互联网医疗与医疗信息化的薄见,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谢谢。

本文由 @格伦芬南巫师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互联网医疗掀起上市潮,前4月相关企业注册量同比增长148.6%

健康时报记者 高晓锳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互联网医疗打下了漂亮的一战。在此契机下,互联网医疗行业迎来重大普及发展的历史机遇期,各项政策利好频现。同时,疫情也助力互联网医疗的普及和消费习惯的养成。在政策、市场需求等多方面的共同助力下,互联网医疗行业将迎来快速发展。

企查查数据显示,近十年相关企业年注册量逐年增长,2015年首次突破1万家,2019年突破6万家,2020年实现飞跃式发展,全年共注册相关企业16.78万家,同比增长169.3%。

2020年互联网医疗企业注册量同比增长169.3%,迎上市潮

3月2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卫健委、国家药监局和国家医保局等28个部门制定的《加快培育新型消费实施方案》正式公布,其中特别提到要积极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

国家卫健委的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超过1100家互联网医院,7700家二级以上医院提供线上服务。三级医院网上预约诊疗率已达50%以上,90%以上的三级公立医院实现了院内信息互通共享。远程医疗协作网覆盖所有的地级市2.4万余家医疗机构。业内人士表示,借助互联网技术,实体医疗服务得以延伸和下沉,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优质医疗资源的地域及供需不平衡。

目前,在A股市场中互联网医疗相关的个股有阳普医疗、和佳股份、科创信息、和仁科技、乐心医疗等。而自去年底京东健康在港交所上市以来,互联网医疗企业掀起了上市潮。今年以来,医渡科技已在港交所正式挂牌上市,医脉通、微医则先后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此外,圆心科技在一季度正式宣布完成30亿元E轮融资。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0年国内移动医疗用户规模达到6.61亿人,市场规模达到544.7亿元,预计2021年将增至635.5亿元。

企查查数据显示,2021年前4月,我国互联网医疗相关企业注册量为9.2万家,同比增长148.6%。其中,3、4月份注册量均为3.1万家,均呈同比增长趋势。

广东福建山东排名前三,26%企业注册资本高于500万

目前,我国共有45.3万家互联网医疗相关企业,广东省以7.6万家位居第一,福建、山东分列二三名。

从地域分布来看,目前我国在业、存续的互联网医疗相关企业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山东等省份。其中广东省拥有最多的互联网医疗相关企业,共7.6万家;福建省排名第二,共4.6万家;山东省紧随其后,以4.5万家排名第三。此外,浙江、江苏和四川的企业数量均超过了2万家。

从注册资本分布来看,企查查数据显示,我国互联网医疗相关企业中有37%的企业注册资本在100万以内,注册资本在100-500万之间的同样占比37%,注册资本在500万以上的企业占比26%。


互联网医疗的前世今生:医疗行业迎来颠覆性变革

本文来自格隆汇专栏:如是金融研究院,作者:陈秋霖

编者按

后疫情时代,互联网医疗行业成为了受关注最多的领域之一。在疫情发生初期,很多人被隔离在家中无法外出就医,不得不尝试使用互联网医疗,这也使得整个互联网医疗行业备受关注。互联网医疗的价值何在?我国互联网医疗发展现状如何?互联网医疗未来将面临何种挑战?中国社会科学院健康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当代中国研究所科研办副主任陈秋霖博士给出了答案。

1

总体概况:互联网医疗加速变革,价值凸显

互联网医疗的价值本质在于我们希望它能够解决什么问题。从目前来看,可以把它的作用归为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便民惠民。便民主要是从需求的角度来说。无论是医院的医疗领域的还是非医疗领域,互联网的接入都会对整个医疗体系效率带来提升。其中非医疗领域作用更加明显。非医疗领域主要是指医院部分流程再造环节,比如说网上预约、诊间结算等。这些不涉及诊疗的医院服务可以通过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其效率。现在有很多调查研究发现,患者在就诊过程中不满意主要来自于非医疗领域,所以如果能用好这些信息化的互联网工具,可以明显提高患者就诊过程中的满意度。

如今互联网医疗已经在便民惠民方面产生了不错的效果,比如基层医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脱贫攻坚期间,国家可以通过东部援助西部、发达地区援助欠发达地区、城市援助农村的方式,远程解决贫困地区的医疗问题。

第二个方面是新技术对医院和基层的赋能。对基层赋能比较容易理解,很多欠发达地区“缺医少药”,互联网医疗可以通过远程模式来缓解这一问题。而对医院的赋能则主要是从科学技术角度来讲的。比如前段时间就有类似的新闻报导,北大人民医院的骨关节中心的林主任和李厚山院长,共同远程操控手术机器人对西藏阿里地区的一个大关节病人进行了远程手术。

第三个方面是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崛起,可以对医疗领域的监督管理起到很大作用。如今医保的监控、医疗处方的监管等很多领域已经得到了人工智能的协助。同样的,互联网技术的介入对于医院的管理也十分有效。随着这几年互联网医疗健康监管水平的提高,我们已经可以对全国各大公立医院进行了绩效排名,这也是我国第一次从国家层面对所有的公立二级以上医院进行绩效管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进步。

2

全球进程:互联网医疗体系建设仍不完善,尚在探索

总体来讲,世界各国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政策体系还没完善,都在探索当中。中国的在这一领域的发展相对美国这些国家的发展偏晚。但是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普及,就其整体效果来说,我们国家并不落后,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可以领先国际。

我们可以把一个国家互联网医疗发展的政策演进,分成初始、起步、发展、成熟、优化5个阶段。有研究者曾对18个欧盟国家做了分析。发现其中61%的国家互联网医疗政策还处于起步阶段,17%处于初始阶段,处于发展和成熟阶段的国家各占11%,尚未出现处于优化阶段的国家。

美国对互联网医疗的应用是比较早的,也是比较广泛的。2018年《柳叶刀》杂志对美国的互联网医疗领域做了一个研究梳理,其中提到美国互联网医疗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提高普及性,特别是对农村偏远地区缺乏医疗资源地区,通过这种远程医疗、互联网医疗等来提高他们的普及性。二是提升医疗效果,原来的医疗活动只能在医院里进行,这样一来对患者的长期跟踪管理就相对较弱,远程医疗则可以补齐这一短板。三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有了互联网医疗后,很多病人不用频繁跑去医院,这样就能有效提高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节约了成本。

但即使美国在这一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其互联网医疗领域发展推进工作也面临着各种创新挑战。一是制度创新,目前很多法律法规对这种新技术的应用有较大制约,如何使这些法律法规更适应这种新技术的创新,同时又要避免这种技术创新被滥用,就成了法律法规的改革方向。二是模式创新,医保公司、医疗服务提供商和药房福利管理人员正在重新整合,如何使得这几方可以有机结合,也是美国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日、德两国总体上对远程医疗、互联网医疗的发展缺乏信心,相对保守。日本之所以会没有信心,主要因他们认为互联网医疗这一方式会破坏公平性,更加会使用网络的人、更富有的人可以通过互联网这种方式插队,破坏医疗的公平性;德国人则认为互联网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还经过实践的检验,同样持保守观点。

3

中国现状:从政策驱动到用户驱动,互联网医疗加速发展

中国的互联网医疗和国际上惯常说的互联网医疗并不完全一致。

在美国,狭义的互联网医疗就是远程医疗。远程医疗有很多种方式,比如电视、互联网,甚至更早的时候使用电话。只要是远距离进行语音视频的沟通然后下诊断的就叫远程医疗。

我们常说的“互联网+医疗健康”是一个新造词,和远程医疗不能简单划等号。我们所说的“互联网+医疗健康”除了我们惯常说的互联网与医疗的结合以及远程诊疗以外,还包括了互联网与医疗、互联网和公共卫生的结合。比如国家现在正在做的互联网对公共卫生防控的应用,比如互联网+家庭医生签约,再比如互联网+药品,都是广义的“互联网+医疗健康”。所以在中国,互联网医疗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任何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里的所有应用,都可以称为“互联网+医疗健康”。

我国的“互联网+医疗健康”领域的发展从时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2018年之前。在2018年以前,国家除了在药品电商领域里有一些相应规定,其他细分领域内,国家层面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态度,行业发展都是依靠各方自发探索。

2017年国家卫健委曾出台过征求意见稿,对互联网医疗政策有所收紧,过去诸多行为都涉嫌违规。好在当时征求意见稿没有通过,很快,2018年国务院出台了一个促进互联网加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表示鼓励互联网医疗发展。

2018年后互联网医疗就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如果说第一阶段主要是“企业动力”,那么第二阶段就是“政策动力”。国务院出台的文件中明确规定所有的医院都要进行互联网医疗的建设,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医保要支持这项工作。

文件的出台形成了明显的政策动力,但在推动互联网医疗建设过程中,我们逐渐意识到这一动力也不够强。当时互联网医疗定义不是很清晰,监管也难度很大,市场创新当中的问题也比较多,所以全国各地形成的政策动力不尽相同。仅有个别地区,比如最早的宁夏、后来的海南、现在的山东与四川对此比较积极,很多发达地区比如广东、浙江、江苏都对发展互联网医疗相对比较保守。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互联网医疗进入到了第三阶段。不管政策上如何对待这一领域,无论医院对此抱以何种态度,疫情让大家强制体验了一次互联网医疗应用场景,用户对这一领域的认可度迅速提高,加速了整个互联网医疗的发展。这一阶段互联网医疗的发展由“政策动力”转为“用户动力”。在过去这一领域的发展都是局部的,是由个别利益相关者进行推动。现如今是供方、需方、政策方均有动力去推动这一领域发展。

4

模式分析:三大模式助推供求两端均衡发展,但争议犹存

从发展模式的角度看,我国的互联网医疗发展就是为了解决几个核心问题。一是降低医疗信息的搜寻成本。比如百度就提供了这样的服务,让你用更少的信息成本找到好的医生。二是降低信任成本,通过互联网方式相互之间建立长期的沟通关系,可以降低医患之间的不信任度。

基于上述思路,我国衍生出三类互联网医疗服务。最早出现的一类是信息服务,比如丁香园、微医、春雨医生、好大夫在线等平台,这些平台的本质就是提供了一个医生黄页的功能。第二类服务是非医疗服务。非医疗服务这一部分更为常见,比如支付宝、腾讯等科技公司都在通过接入医院端数据,帮助医院提高非医疗服务的效率。第三类服务是药品服务。虽然我国对于处方药的管理较为严格的,但国家对于处方药的态度是有限度开放。

从需求端看,我国互联网医疗需求正在明显的增加,尤其是在新冠疫情之后,有加速上涨的趋势。比如京东健康80%的用户都是在疫情以后才产生的,可以说新冠疫情以后线上用户的数量是暴增的。而且随着需求的增加,患者对医生、对科室的在线评论也是在逐渐增加的,患者对医生和科室的评论更可以体现出患者对平台的使用深度。

需求侧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特征:虽然我们说可以用互联网的方式来拓宽距离的限制,但实际上互联网医疗也有很强的地域性。我们知道线下的医疗都是有地域性的,比如华北地区患者更信任北京的医院,华东地区更信上海,华南可能更信广东。互联网上其实也一样,北京地区的机构服务的患者主要是偏北的患者,上海服务的主要是江浙沪及周边,而广东主要服务华南和云贵地区。我们可以发现,互联网对医疗半径的突破能力,明显是小于电商之类的一般互联网行业的。

从供给端看,互联网医疗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公立医院自营模式,二是第三方平台模式。

先说医院自营模式。有不少医院正在做这种模式,比如广东省二院起步较早,2014年就开始筹建自己的平台;浙大医院、邵逸夫医院等自营平台也做得有声有色。这两年在政策的推动下,很多大医院都已经将建设自营平台提上了日程。但是总体上来看,因为医院相应的自主运营能力较差,这些自营平台服务量整体较少。其中有些医院自己的自营平台一天也接不了几个门诊。

另一种是第三方平台模式,就是医生使用线上平台进行问诊。公立医院所能提供服务非常有限,而第三方平台在这些方面则可以做得更好。从平台的数据来看,以好大夫在线为例,在疫情以前好大夫在线的医生注册数增长就已经非常快了,疫情以后甚至有更明显的增长,医生上线率明显高于以前。

我们从国内最主要的四个平台——好医生在线、微医、春雨、平安好医生的数据来看,所有上线医生中,主任医师占了29.26%,副主任医生15.85%。主治医师8.71%,住院医师3.66%,可以看出越大牌的医生上线越多。要是单看北京、上海、广州的话,主治医生上线率都达到了近70%,其中上海是67.53%,广州是66.8%。从医院等级来看,上线医生里属于三甲医院的医生是最多的,基本40%的医生来自三甲医院。从职称分布角度来看,好大夫在线20%的医生是主任医师,春雨主任和副主任医生加起来比例达到46%。从各方面来看在线平台的医生质量非常高,这种名医问诊的机会在线下是很难争取的。

总结来说,供给侧有如下几个特征。第一个特征是公立医院正在加速推动互联网医疗建设。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政策要求,另一方面很多医院也看到了这一领域需求极大;第二个特征是大平台正在发力。原来腾讯、阿里、百度等都在关注互联网医疗健康,但是投入力量有限。疫情以后,各大巨头投入力度明显增加,特别是京东,京东健康在疫情后甚至还成功上市;第三个特征就是服务深化。原来的医疗机构只是在线上做一些复诊开药,现在则越来越多的做一些延伸的服务,比如诊疗、健康维护等;第四个特征就是模式创新。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闭环化,各个平台、医院都在希望通过打通医疗健康信息平台以后,从供应链整合的角度,做成医疗、医药、保险闭环的模式。另一个是专科化,互联网疫情以后,一些专科平台发展特别快,像皮肤科、检验科、精神科等有着标准化、依赖可视等特点的科室,都得到了明显的发展。

现如今,对未来供给侧发展争议比较大的问题之一,是医院是应自己做平台还是和第三方平台合作。医院做自营平台也有自身的优势,比如说医院自己有医生队伍,有自身的品牌价值,医疗服务也比较成熟,但是医院的劣势也比较明显,比如运营能力弱、激励机制不足、产品比较单一。而医院的优势与劣势,放在第三方平台就是完全相反的。因此这一问题仍需慎重考虑。

另一个争议点是,互联网医疗会不会产生新的虹吸效应。互联网医疗的普及可能会导致患者都集中到一个好医生处集中就诊,这与我们的分级诊疗也是有冲突的。因此,线上诊疗的公平性问题也值得关注。

5

政策挑战:四大难度亟待破解,应继续在规范中谋求创新

当前来看,互联网医疗面临如下几个政策难点和要点。

一是首诊、复诊的问题。当前我国线上医疗不允许首诊,但实际上“首诊”的定义并不是很清晰。医疗领域有一个伦理要求,就是医生和患者未经见面不可下处方。但在信息化时代如何定义“见面”,这一问题仍需要探讨。

二是处方药的问题。线上销售处方药应如何保证处方的合规性,现在很多药店的处方药售卖模式并不是有了处方再卖药,而是患者要买这个药,药店给患者补一个处方,如何确保处方药销售的规范性就成了交易中的重中之重。另外,处方如何流转也是一个问题。现在平台都是希望公立医院把处方流转出来,但实际上没有考虑过平台愿意把自己的处方流转出去。此外还有用药安全的问题也需要关注,比如说精神类药物等这些已经违禁药物也已经在网上出现了。

三是要素产权的问题。要素产权内涵两个问题,一个是医生人力资本的产权问题。现在都是公立医院的医生在平台提供服务,那医生这一人力资本到底归哪一方所有。另一个是数据产权的问题,现在还是没有明确医疗数据产权到底归谁。很多医院认为数据产权就归医院所有,患者个人觉得应该是归其个人所有,那么第三方在应用这些数据的时候,就面临很大的产权归属的问题。

四是医保的支付问题。一方面政府已经规定医保要支付线上医疗,但实际上当前互联网医疗并没有一个标准产品,没有标准产品就没法有付费项目,没有付费项目就更不可能有医保报销了。对于医保局来说,并不是“不想买”,而是互联网医疗平台没“没有东西卖”。

〖 格隆汇 〗

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新的“风口”来临,互联网医疗被“重点专注”,千亿新蓝海诞生?

一个新的风口已经出现了大批资本开始涌入、布局,这个行业或许一些人已经猜到了就是大健康领域。早在10年就这个行业就被一些人看好了,早早就开始了布局其中不乏知名企业和富豪。

大家会发现互联网的发展与运用已经深入我们生活了,可以说如果离开互联网的话,不少居民的生活都将被影响到。大健康领域在互联网的影响下,相比之前也有了很大的不同。线上预约挂号、复诊、买药都成为了常态,数据显示短短几年时间中,我国互联网医院就超过了千家,并且这个规模还在不断的扩大。

从当下情况中来看的话,我国不少医院都加速了互联网医疗布局,整个行业的新趋势非常的明显。尤其是在2020年时间中,我国互联网医疗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千亿规模新蓝海诞生?。

有专家指出,互联网和医疗行业的结合有利于行业“下沉”,对于行业的发展、便利群众都有很好的作用。

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移动医疗用户规模达到了6.61亿人左右,并且相关医疗市场规模达到了544.7亿元,预计今年这一数字突破600亿,我国众多医院都实现了互联网的覆盖不少医院还实现了“联网”。

大量资本涌入

上面提及了这风口行业爆发之后,众多资本也涌入了其中,我们熟悉的几大互联网巨头都在。他们不仅投资了一些企业还创建了属于自己的大健康品牌,如今互联网医疗赛道竞争加剧。

实际上,对于这个行业来说互联网的加入无疑是好的,患者可以自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患者和医院的距离也被“抹平”了。当下我国不少地区的患者都可以通过手机联网,进行在线复诊、远程会诊等操作。

并且全国一些地区对于互联网医疗进行的更为“彻底”,患者并不需要在医院花费多少时间就能完成全部流程。内行人指出,互联网医疗的核心作用就是整合医疗资源,并服务更多的患者。

实际上说这一行是风口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已经认可这一行了。之前我国相关部门已经明确了互联网医疗可以纳入到医保范围,未来这一行将充满无限的可能,对于患者或者是医院来说都是好事情。

不少互联网医疗企业在过去几年时间中受到了资本的青睐,不少企业进行了数次融资整个行业的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布局人数也是越来越多,甚至有的企业市值超过了千亿元之多。

不过这一行的发展路程还很长,由于行业才刚刚兴起很多细节还有待规划,比如涉及患者身体检查、仪器情况等,医生能否给出准确的方案,而入驻行业的医生资助如何检查。

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实现一种盈利模式,不可能为了让企业赚到钱就将压力加到患者身上,当下我国许多互联网医疗企业都没有实现盈利,整个行业充满商机但挑战也不少。


/

我们的优势

Ours Advantage

/
自主共享,医疗信息和资源的跨平台流通

云架构的技术升级让医疗信息与业务流转,在任何时间地点都能进行可靠的共享,通过私有云/混合云组成的共享体系,医疗机构能掌控信息的自主流通。

/
实现异构系统之间的业务相互联通

以患者为中心,打破异构系统的壁垒,实现与不同系统,不同等级的医疗平台的信息互联通,业务互操作。

/
灵活拓展,极大提升业务拓展实施效率

所有的产品都基于不同的业务场景提供应用化服务,具有灵活配置和快速升级特点。

/
安全至上,为医院信息安全保驾护航

以媲美顶级金融级别的信息安全技术,为医疗机构的运行保驾护航。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交通地图
办公地点
我们的地点
济南市历下区经十路10567号成城大厦
电话 053167872204
邮箱 fancyjyp@163.com
微信 -
QQ 1292829574